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侵华日军也先后在中国各地向中国将领投降。在广东湛江和江西九江,这两位信宜籍抗日将领梁汉明与刘其宽,都有参与了日军投降工作中。
参加雷州半岛侵华日军投降签字典礼中的信宜籍将领 刘其宽左三 图片来自:《广州湾现场》作者:何杰 影集图片由广州湾现代照相院 梁显强 重新拍摄
尽管本号在去年,有记录1945年任第三十五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参谋长的信宜籍将领刘其宽在广州湾(现属湛江)接受日军投降的资料。详见
由于当时部分图片资料均摘自网络,为求稍微严谨点,笔者特地去图书馆查阅了书籍,做了一些补充辨认,增加一部分资料。
展开剩余86%中国军官签字 刘其宽 右一 图片来自:《广州湾现场》一书 作者:何杰 影集图片由广州湾现代照相院 梁显强 重新拍摄
新补充的这张中国军官受降图我认为右一那位(好像没有穿正装)很大概率是刘其宽,除了身高和脸型对比。也结合公众号(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写下的“1945年《广州湾受降追记》简述”中有摘抄公布刘其宽的自传内容作为依据。
原文见下方。
“三十四年(1945)春,集团军总部裁撤邓总司令调任第二方面军副司令官,我则不待下文,即请张军长派兵一连掩护,乘夜暗通过敌占领区而返信宜原籍,打算在家休养一段时间。
但不满一月,又接邓电促出任粤桂南区总指挥部参谋长,策划攻取雷州半岛,正在指挥四六军攻占廉江,而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接着我就奉派先入湛江,准备受降事宜。
入湛江时,万人空巷,夹道欢迎,场面相当热烈。布置完妥,邓总指挥即进驻湛江受降,受降仪式隆重,军民心情兴奋愉快。我能敬陪末座,也深感荣幸。”——《我的一生》刘其宽著
1945年9月21日,中国政府接收驻雷州半岛日军的签降仪式 图片来自:《广州湾现场》作者:何杰 影集图片由广州湾现代照相院 梁显强 重新拍摄
抗战八年的成果 刘其宽题 图片出自《广州湾现场》一书,何杰影集图片由广州湾现代照相院 梁显强 重新拍摄
刘其宽(1902~1981),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别号普润,广东省信宜丁堡镇大舍坡人。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七七事变”发生后,任第四路军内作战科长,主理部队的编训、设防、备战,曾把江防舰上的高射兵器拆下编组成连,保护广九路石龙铁桥,不满一月,即击落敌机一架。1938年春,征154师19团上校团长,旋任156师参谋长,1940年调升155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升任156师少将师长,1945年在湛江参加接受日本投降仪式。
本次除了补充信宜籍将领刘其宽在受降签字仪式的图片,另外也补充整合部分信宜籍梁汉明在江西九江参与接受日军投降的事迹。
与上述亲自参与接受日军投降的幸运儿刘其宽相比,信宜籍将领梁汉明的荣誉,则是一路从尸山血海的战场上打回来的。而且是和日军在一线战场有多次交手的将领。
梁汉明在黄埔军校时期的照片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根据现有相对权威的资料,据《信宜市志》记载,梁汉明在抗日战争时期升任师长及中将军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大战,武汉保卫战、昆仑关争夺战、长沙大会战、常德战役和长衡战役等,屡立战功...而且部分地方县志仍记录有梁汉明的抗战事迹。
如20世纪80年代的湖北省《通城县志》就有记录,1939年6月国民党军92师师长梁汉明,在天岳关主持修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亭’。
梁汉明 号星海,乳名少辛。(1902.12.12~1996.2.24)信宜镇隆镇大水坡村人
而天岳关上的“无名英雄墓”碑,主要是第92师梁汉明部从台儿庄大捷后,为旌表自鲁南至鄂南阵亡的抗日英烈,在此驻防时,动用补发的8个月军饷,征集工匠百余人,历时8个半月所建。
1939年9月,第92师奉命南撤,其时无名英雄墓尚未竣工,师长梁汉明即率部至墓祭奠,并留下一个班督修完成。
图片来源 《天岳关:血写石雕的民族记忆》咸宁新闻网 2012-07-23
有关梁汉明任第九十二师副师长的部分抗日杀敌事迹,这里就不再细述,有兴趣可以详看公众号:真实抗战故事 撰写的 桂南战场上的大队长杀手:陆军第92师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梁汉明驻江西九江,他以九十九军军长兼江西受降官的身份、接受20多万(一说10多万)日军投降。
资料来源:《信宜市志》2012年出版
而根据网传部分资讯所言,身为九十九军军长的梁汉明在1946年 4 月至 9 月,命令日本战俘在庐山建造“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为雪国仇,二为使日俘得以反省服罪。
碑园入口处有一块双柱石碑坊,横幅“浩气长存”是梁汉明军长亲笔题写,双柱正面刻有一副对联:“灵归庐岳,气壮天池”,背面则是“天地正气,星汉照人”,横批“捍国护民”。
1946年3月 梁汉明电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为乞赐题抗战阵亡将士纪碑 此处应是庐山纪念碑。 整理补充:梁罡烙 来源:台湾国史馆
虽然暂时还没有具体权威资料,考证此纪念碑是否是身为九十九军军长的梁汉明命令日本战俘所建。但参考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墓园就是以日军战俘修建以突出“以敌汗报流血,聊慰忠魂”的例子,有此举动在当时也不算奇怪。
但是此处事迹也只是见部分自媒体讲述,本人暂时未见官方或权威资料,且留一处,以后查实再补充。
50 年代的庐山明信片 图源:网友大宝 冯晓晖
庐山
双柱石碑坊图片图片来源 :孟企平
文/梁罡烙 整理
发布于:广东省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