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无疑是三国乱世中的最终赢家。司马炎在西晋的建立,彻底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割据局面,终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久违的大一统。然而,司马家族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这一切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司马懿的时代。司马懿当时便开始积蓄力量,逐步在权力的斗争中崭露头角,最终达到顶峰。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绘成“鹰视狼顾”的人物,展现出他深沉、精明的政治手腕。他深知“厚积薄发”的道理,经过数十年的隐忍与积攒,终于有了推翻曹魏政权的机会。司马懿的权谋才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他的隐忍、韬光养晦,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的沉稳,充分展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
然而,司马懿虽然通过高平陵之变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但却无法完全掌握曹魏在东线的兵权。这究竟是为何?曹魏东线承担着防守孙吴的重任,其战略意义极为重大。东线的征东大将军拥有极高的地位,统领四州——青、兖、徐、扬——其权力仅次于三公。更重要的是,历任征东大将军几乎都是战功赫赫、难以动摇的强者。
展开剩余81%所谓的“五子良将”,并非官方职称,而是民间对曹操手下五员猛将的称呼。陈寿在《三国志》中特别记载了这五位将领的事迹,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五位将军分别是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和张郃,他们的勇猛与忠诚令曹魏政权的根基更加稳固。
张辽,字文远,早年在丁原、董卓、吕布等人手下效力,最后归降曹操。曹操识才重用,给予张辽重任,张辽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从劝降昌豨到攻打袁绍,再到斩杀乌桓单于,张辽的表现堪称一绝。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公元215年合肥之战中的逍遥津一战。在面对孙吴十万大军的攻势时,张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带领仅八百精兵出击,成功突入孙权的阵营,迫使孙权仓皇逃命,孙吴的大军顿时溃散。这一战,让张辽声名远扬,甚至传说张辽的威名让东吴的儿童都不敢夜啼。
曹操去世后,曹丕因为张辽立下的赫赫战功,将他封为征东大将军。在那时,张辽的地位无疑已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司马懿,尚未具备足够的实力,且在曹丕的打压下难以染指东线兵权。张辽忠心耿耿,曹魏的东线兵权一度无法被司马懿动摇。
曹休,字文烈,自曹操起兵讨董卓时便投效曹家。作为曹操的侄子,他从未依赖这层亲戚关系,而是凭借自己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忠诚获得了曹操的深厚信任。曹操更是称其为“千里马”,并将精锐部队“虎豹骑”交予他指挥。曹休在多次抵御孙吴进攻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官至大司马,成为曹魏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领袖之一。
然而,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战中,曹休最终败给了孙吴的大都督陆逊,虽然后来因伤病去世,仍不能掩盖他在军事上的杰出表现。曹休的忠诚和能力,使得他成为了司马懿难以拉拢的对象。尤其在曹丕临终时将四位大臣托孤,曹休就成为了权力的守护者之一。司马懿在当时缺乏足够的力量,可以说,若没有特殊的机遇,他很难在曹魏政权中撼动曹休的地位。
满宠,字伯宁,年仅十八便步入仕途。初时任地方司法官,以其刚直不阿的办案风格,屡屡激起争议,但也因此积累了众多战功。尤其在参与征袁绍、赤壁之战等多个重要战役后,满宠逐渐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最著名的战役当属樊城之战,面对关羽的攻势,满宠不畏艰难,毅然决定与城池共生死,最终成功保卫了樊城,为曹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曹丕称帝后,满宠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继曹休之后,成为了抵抗孙吴进攻的关键人物。即便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前几年,满宠依旧忠心耿耿,辅佐魏帝曹芳,坚决维护着曹魏的稳定。满宠不仅是曹魏的忠臣,还是司马懿难以拉拢的人物。
王凌,原是大司徒王允的亲戚,年轻时因牵连事件生活困苦。直到曹操发掘了他的才华,将他纳入麾下,王凌才得以施展抱负。特别是在石亭之战中,王凌冒着生命危险救下曹休,因此深得曹魏政权的器重。曹芳即位后,王凌被封为征东大将军,并成功完成了防御孙吴的任务。然而,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被杀,曹芳成为了司马家族的傀儡。
得知司马懿的篡权之心后,王凌毅然决然地联手令狐愚,企图扶立曹彪为帝,并在公元251年发动了淮南地区的军变。可惜,司马懿已在朝中深得权力,王凌的企图迅速败露。最终,司马懿将其彻底打压,并残忍地杀害了王凌及其三族。王凌的失败标志着“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彻底失败,司马懿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其掌控政权的地位。
尽管司马懿在政变后逐渐积累了对东线的掌控力,但他并未在任期内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司马家族的真正掌控才得以实现。诸葛诞在司马懿死后掀起的反抗,也因为司马家的强大而未能成功。而曹魏政权中的几位忠臣,如满宠、王凌等人,他们所展现的忠诚和勇气,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司马氏最终建立的西晋王朝,结束了东汉末期以来的分裂局面,成为历史的重要一环。无论对司马家篡权的历史评价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他们在实现中国大一统方面,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