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联合各路诸侯举行会盟,最终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国君。在他的带领下,齐国逐渐崛起,开始主宰着春秋时期的霸权。而齐桓公之后,晋文公等四位君主相继崛起,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五霸之前,天下并非缺乏杰出的诸侯,如自立为王并使楚国日渐强盛的楚武王,以及因《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事而声名远播的郑庄公等。
在楚武王的治理过程中,他的夫人邓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邓曼不仅聪慧过人,而且深得楚武王的信任,经常为他出谋划策、提供宝贵的意见。巧合的是,与楚武王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郑庄公,同样拥有一位名叫邓曼的夫人。那么,难道这两位国君的夫人是同一个人吗?
关于楚武王的夫人邓曼,史籍《左传》有明确的记载。根据记载,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的春天,屈瑕奉楚武王命令率军攻打罗国。屈瑕在春秋战场上一度大获全胜,然而在临行前,他因刚刚取得的辉煌战绩而显得非常得意洋洋。令尹斗伯比在送行时注意到屈瑕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心中产生了不安。斗伯比察觉到这位将领过于自信而且轻敌,于是急忙面见楚武王,表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展开剩余76%楚武王初听斗伯比之言,以为他是建议增派援兵,以支持屈瑕的作战。然而,由于楚国几乎已经派出全部主力,楚武王觉得没有必要增兵,因此拒绝了斗伯比的请求。回到寝宫后,楚武王向夫人邓曼提及此事,邓曼听后却指出楚武王误解了斗伯比的真正意思。她分析认为,斗伯比作为朝廷重臣,绝不可能不了解楚国已经派出所有的兵力。实际上,他的意思是提醒楚武王,要及早召回屈瑕,并对他过于自满的态度加以警示。邓曼还强调,这样做不仅能够显示楚武王治国理政的英明,也能彰显楚国诚信和德行的力量。
听了邓曼的劝诫,楚武王幡然醒悟,马上命人去追回屈瑕。然而,屈瑕的自负已经让他做出了轻率的决定,贸然进攻导致在与罗国联合卢戎的作战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屈瑕因自知无颜返回楚国,最终选择在偏僻的山谷自尽。尽管邓曼未能及时阻止屈瑕的冒失之举,但她的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的确展现了她非凡的政治智慧。
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在位五十余年的楚武王准备亲率大军征讨随国。然而,出征前,楚武王将自己最近的心情告诉了夫人邓曼,称自己心神不安。邓曼听后认为,这种不安是天命所致,正所谓“盛极必衰”。她推测,楚武王可能已经到了人生的巅峰阶段,因此未来将面临动荡,正如天道所示,繁荣过后难免会遭遇衰败。邓曼甚至直言,如果楚武王能够在开战前死于军中,反而能确保大军的安然无恙,保全楚国的未来。
不久后,楚武王果真在征途中病逝。此事一出,邓曼的睿智和预见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西汉的刘向在《列女传》中提到:“楚武邓曼,见事所兴,谓瑕军败,知王将薨,识彼天道,盛而必衰,终如其言,君子扬称。”邓曼的后期生活并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但从她的两个儿子一个继承了王位,一个成为了楚国的令尹来看,她的晚年应该是过得比较安稳且幸福的。
至于郑庄公的夫人邓曼,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得知她来自邓国,而且她的儿子后来成为了郑昭公,而郑昭公在历史上曾两度即位,最后因被奸臣射杀而死。从时间和背景来看,楚武王的贤内助邓曼和郑庄公的夫人显然不是同一个人。实际上,两位夫人之所以同名,正是因为“邓曼”是邓国宗室女子常用的名字之一。
邓国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黄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依旧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邓国的统治者曾以登姓、姒姓为主,而在先秦时期,男子多以“氏”称之,女子则称“姓”。就像芈姓熊氏一样,楚武王名为熊通,秦国的宣太后则称“芈八子”。由于邓国宗室的姓是“曼”,邓国的女子自然而然也都以曼为姓。
另外,由于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较低,许多女性的名字未能被记载,或是即使有名字也鲜有人知。因此,史书中往往会直接根据她们的国家和姓氏来称呼她们。例如,因“烽火戏诸侯”而成为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的褒姒,她来自褒国,姓姒。而“邓曼”就是来自邓国、以曼为姓的女子。
综上所述,楚武王与郑庄公的夫人之所以都有相同的名字——邓曼,是因为她们都出自邓国的曼姓家族。从当时的楚国和郑国纷纷与邓国联姻的情况来看,邓国当时可能在南方扮演着重要角色。讽刺的是,这个在黄帝时代就存在的邓国,最终却在公元前678年被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所攻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